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听到有人被骗的消息。诈骗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是非常多的人不清楚一般诈骗金额达到多少才能够立案。在我国法律上,诈骗的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构成犯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相关我国法律知识。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诈骗是指利用谎言、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涉及的金额,一般认为达到一定数额才能构成犯罪,具体数额是根据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刑法规定,涉及的金额达到人民币五千元以上才能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如果被骗的金额低于五千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立案的。只有当被骗金额达到五千元以上时,才会构成犯罪行为,公安机关才会介入调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金额达到了五千元以上才能构成犯罪,但是不代表低于五千元的诈骗行为就是合法的。即使金额较小,被骗人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民事诉讼是一种通过我国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方式,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诈骗行为,被骗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要求返还被骗的财物。
另外,对于一些涉及较大金额的诈骗行为,公安机关也会积极介入调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捕和起诉。诈骗犯罪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因此公安机关对于这类犯罪行为会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
总的来说,一般诈骗金额达到五千元以上才能构成犯罪,才会立案进行调查。对于低于五千元的诈骗行为,被骗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对于较大金额的诈骗行为,公安机关会积极介入调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捕和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