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一种我国法律上的约束关系,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然而,有时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抗力的情况,导致当事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那么,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什么是不可抗力呢?不可抗力是指在当事人合理预见范围之外,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因素等。不可抗力的发生会导致当事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义务,此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法主张不可抗力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承担责任。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在通知对方的同时,当事人还应当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履行合同造成的影响。
在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尽最大努力克服不可抗力的影响,并在不可抗力事件消除后尽快恢复履行合同的义务。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例如修改合同条款、延期履行等。若协商不成,双方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抗力并不是一刀切的概念,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当事人不能随意主张不可抗力,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并证明其确实无法履行合同。
总之,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是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双方当事人在遇到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提供证明材料,并尽最大努力克服影响,以保护自身权益并减少可能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