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等级是指被认定为因工伤或者职业病造成的劳动者身体伤残程度的一种评定标准。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分类与伤残等级标准》的规定,伤残等级分为1-10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赔偿标准。
第一级伤残:1-5%的伤残程度。通常表现为轻微的身体功能障碍,对劳动能力影响较小。
第二级伤残:6-10%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导致一些轻微的功能障碍,但仍能正常从事大部分工作。
第三级伤残:11-15%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导致一些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但仍能从事大部分工作。
第四级伤残:16-20%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导致一些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五级伤残:21-25%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导致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六级伤残:26-30%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对劳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七级伤残:31-35%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对劳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八级伤残:36-40%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对劳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九级伤残:41-45%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对劳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需要一定的适应工作环境。
第十级伤残:46%及以上的伤残程度。可能会对劳动能力造成极大影响,需要极大的适应工作环境。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分类与伤残等级标准》,对于不同等级的伤残,劳动者将会获得不同的赔偿标准,以此来弥补因伤残导致的劳动能力下降。
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了解伤残等级的划分及其相关我国法律规定非常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在受到工伤或者职业病影响时,及时获得相应的赔偿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