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延迟从哪年开始实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退休年龄的延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那么,这个政策从哪一年开始实施呢?
根据我国《劳动法》,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增大,政府逐渐开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据悉,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从2017年开始实施。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就业领域相关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了延迟退休的政策。根据这一通知,我国将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如下:
首先是自2017年1月1日起,将逐步将企业退休年龄推迟至60周岁以上;其次,自2022年1月1日起,将逐步将企业退休年龄推迟至65周岁以上;再次,自2027年1月1日起,将逐步将企业退休年龄推迟至70周岁以上。
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延长劳动年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然而,延迟退休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会给中老年人就业带来更大的难题,也会影响到年轻人就业的机会。
因此,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政府也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中老年人就业,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退休延迟从2017年开始实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政府应该在推行这一政策的同时,注意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提高全民的养老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