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并不会考虑到各种意外情况可能的发生。然而,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那么,在我国法律上,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在当事人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无法控制、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会对当事人的合同履行产生直接影响。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合同责任。具体来说,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解除合同,或者延期履行合同。同时,在我国法律上,当事人也不需要承担因不可抗力事件而导致的违约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主张不可抗力免责时需要证明其无法控制、无法预见并无法克服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否则,当事人仍需要承担因合同履行不能而导致的违约责任。
此外,当事人在遇到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尽力减少不可抗力事件可能对合同履行造成的影响。同时,当事人还应尽力采取措施保护对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不可抗力事件而导致对方权益受损。
总的来说,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会对当事人的合同履行产生影响,但是在我国法律上当事人有权利通过适当的方式减轻或免除合同责任。当事人在遇到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尽力减少影响,保护各自的合法权益。
因此,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可抗力事件可能的发生,并在合同中规定相关的免责条款,以便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保护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