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是一种常见的情况,但在我国法律上却有一定的规定和处理方式。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后,因不可抗力的发生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的情况。
首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些情况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但不包括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造成的情况。
在发生不可抗力情况时,当事人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有关证明。通知应当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时间、影响程度以及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等信息。证明可以是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或其他证据。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其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必须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之时就应尽力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损失,否则可能会被认定为过失。
此外,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当事人还应当积极协商解决方案,包括暂时中止履行、调整合同内容等。如果双方无法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通过我国法律途径解决,如仲裁或诉讼。
总的来说,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是一种正当的情况,但是需要在我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处理,以避免违约责任或争议。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情况,对相关条款进行明确和充分的约定,以减少可能的我国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