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利息是指借款人因借款而向出借人支付的一种经济利益,是出借人对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所应得到的回报。在借款行为中,利息的收取是合法的,但是利息的多少需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利息法》的规定,利息的收取应当合理合法,并不能高于法定利率。目前,我国规定的最高法定利率是年利率24%,超过这个利率收取的利息就属于高利贷,是违法的。
根据《利息法》的规定,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可以约定利息的具体数额,但是约定的利息不得超过法定利率。如果约定的利率超过法定利率,那么超过部分的利息是无效的,不受我国法律保护。
另外,根据《利息法》的规定,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低于法定利率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如果没有约定利率的,应当按照法定利率支付利息。
在实际借款过程中,出借人和借款人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法律规定的利息标准,不得擅自提高利率或者收取高于法定利率的利息。违反我国法律规定的利息行为将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
总的来说,我国法律规定利息多少是合法的,但是利息的收取必须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标准,不能超过法定利率。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应当是公平合理的,不得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进行借款行为时,出借人和借款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我国法律规定,合理约定利息,避免违法收取高利息,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