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合同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易和约定的非常重要方式。然而,有时候当事人可能会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而无法履行合同。那么,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会受到怎样的我国法律规定呢?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阻止当事人履行合同的情况。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免除或减轻其责任。
首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承担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当事人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不会被视为违约,也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其次,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终止双方的义务关系。解除合同后,双方不再需要履行原有的合同义务。
此外,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也可以请求延期履行。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延期履行合同,等到不可抗力的情况解除后再履行合同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发生不可抗力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因通知不及时而引起的纠纷。
总的来说,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当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及时与对方协商解决方式,并注意保留相关证明材料。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合同的解除、延期履行等方式可以帮助当事人免除或减轻责任,避免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违约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