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不仅给受害人带来身体和经济上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在我国法律上,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通常是由受害人承担的。
根据我国的我国法律规定,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损失,主要由肇事方进行赔偿。肇事方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过错或者违法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一方。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肇事方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受害人的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等各项损失。
受害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如果没有过错或者违法行为,可以获得全额赔偿。而即使受害人有部分过错,也不影响肇事方对其进行赔偿,只是根据双方过错程度的大小来确定赔偿比例。
除了民事赔偿外,肇事方还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如果肇事方涉嫌犯罪,比如危险驾驶、过失致人死亡等,就会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这种情况下,肇事方不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和刑罚。
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受害人应当搜集证据、保留相关资料,及时向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并通过我国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肇事方也有义务配合调查、承担赔偿责任,切不可逃避我国法律责任,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应当由肇事方承担,受害人有权利获得赔偿。在遇到道路交通事故时,双方应当保持理性,依法处理,以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